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07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954年周世宗即位,当时除契丹等北方边疆地区外,全国已呈现出以后周、后蜀和南唐为主的鼎立局面,统一趋势在不断加强,周世宗勤于政事,他接连下诏恳切地要求臣僚们谏言,同时不许地方官进贡甘鲜食物,宫中也摒绝珠宝珍玩。周世宗还大规模整治河道、兴修水利,并告诚群臣要“厚农桑,薄伎巧,优力田之夫,禁末游之辈”,为改变“赋租不等”周世宗推行“均定天下赋役”,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仅开封府就查出隐匿土地四万二千多顷。周世宗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的原则,“诏募天下壮以充禁军;大简骑、步诸军,羸弱者裁去。于是出现“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向皆捷”的局面。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摘编自徐明德《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34题)

4.
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5.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6.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国民议会以詹姆士二世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女王,后者为国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生物矛盾
B.使英王出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宪法还规定;“国会掌握宣战、招募军队、制订有关军事立法和决定军事拨款等权力。”这些规定
A.体现了美国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
B.说明总统是美国政治权力的中心
C.表明在美国行政权高于军事权
D.反映了美国总统与国会矛盾尖锐
8.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9.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10.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1.
1934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估计“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据此确定的战略方针
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12.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一任务完成预示着
A.国民党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B.战略决战任务即将完成
C.渡江战役的形势已经成熟D.土改运动将在全国开展
13.
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至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等地,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当时中央
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尚未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4.
《中国近代史新编》:“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洋务运动的兴起
15.
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收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
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
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
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
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16.
***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③②①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7.
“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民主具有高度成熟性
C.是社会主义政权
D.民主具有彻底的大众性
18.
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真理报》的一篇短评中写道:“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我们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并且指望这个革命立刻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加米涅夫做出这一评论是因为当时的列宁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宣布废除财产私有制度
19.
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0.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的“海选”制度
21.
“这真是一条遥远漫长的道路。这不单单指从华盛顿到北京相隔的空间距离……现在西洋头号强国的总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了北京进行访问。”《朝日新闻》所描述的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冷战时代的结束
D.日内瓦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22.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1949年中国出现建交小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国际局势及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C.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
D.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3.
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24.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A.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C.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
25.
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
A.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
26.
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7.
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
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28.
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29.
(题文)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表明
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
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30.
下图是司母戊鼎的鼎内铭文,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专家多认为铭文应当释读为“后母戊”。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有关该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B.鼎内铭文的字体为小篆
C.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D.在其冶炼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木炭
31.
下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④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2.
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外销青花瓷的一种,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国外屡见不鲜,国内却鲜有出土。“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虏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花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欧洲的畅销从侧面反映出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的开辟
C.东方从属于西方
D.荷兰取代葡萄牙
33.
史学家在查阅19世纪中期的一些文献,发现蒸汽、臭气、烟气、毒气等字眼都是描写城市环境最为常见的词汇。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A.北京
B.东京
C.莫斯科
D.伦敦
34.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35.
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下表可以推知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36.
1980年12月11日,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一一工商证字第10101号,成为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本人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己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37.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