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结合《南京条约》内容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结合《南京条约》内容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海军创立于16世纪。从亨利八世开始,海军事务委员会使官员们在海军大臣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英舰配置了远程火炮,改变了传统海战战术。但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英舰多为商船,还经常从事“海盗式”劫掠。在17、18世纪的商业争霸中,海军作为常备武装的重要性得到了英国各阶层的肯定。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使得海军经费得到了保障。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有一百多艘主力舰在各大洋游弋。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创建近代海军,但自造舰船却无法满足需求。在1874年的海防筹议中,朝内官僚又对他们外购新舰的主张大加驳斥。不久,清廷采用南北洋分防的决策。由于主管大臣不能指挥各省,是以筹办海军事宜难收成效。直到1885年,清廷才设立由满族亲贵统领的海军衙门,并在1888年成立了北洋海军。但户部却奏请停购船炮,加之海防经费被挪用于皇室工程,导致北洋成军后不添一船,成为甲午覆灭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与19世纪下半叶中国海军建设结果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英国皇家海军创立于16世纪。从亨利八世开始,海军事务委员会使官员们在海军大臣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英舰配置了远程火炮,改变了传统海战战术。但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英舰多为商船,还经常从事“海盗式”劫掠。在17、18世纪的商业争霸中,海军作为常备武装的重要性得到了英国各阶层的肯定。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使得海军经费得到了保障。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有一百多艘主力舰在各大洋游弋。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创建近代海军,但自造舰船却无法满足需求。在1874年的海防筹议中,朝内官僚又对他们外购新舰的主张大加驳斥。不久,清廷采用南北洋分防的决策。由于主管大臣不能指挥各省,是以筹办海军事宜难收成效。直到1885年,清廷才设立由满族亲贵统领的海军衙门,并在1888年成立了北洋海军。但户部却奏请停购船炮,加之海防经费被挪用于皇室工程,导致北洋成军后不添一船,成为甲午覆灭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与19世纪下半叶中国海军建设结果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12 分)(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12 分)(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6题)
4.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5.
五四运动中学生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下表为时人对此事件的看法。这反映了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 “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
俞颂华《北京学生之表示与法律本位之受迁》 | “以法律之实质论,(学生)非但无背于法律之精神,且为促进法律本位之元勋” |
陆才甫《学生无罪》 | “其居心之光明磊落,可以质诸天地鬼神而无愧”,因而无罪 |
于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 | “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的说法了(指侵犯他人自由)” |
康有为《请诛国贼救学生电》 | “学生此举,真可谓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 |
A.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
B.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 |
C.新文化运动从更深层面解放了思想 |
D.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
6.
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
7.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
A.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
B.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
D.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 |
8.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
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 B.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
C.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 D.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
9.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
B.不了解世界形势 |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
D.不懂得国际公法 |
10.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
11.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12.
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
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C.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D.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
1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
15.
1935年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负责人,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四川省负责人,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
B.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
C.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
D.意在“围剿”中央红军 |
16.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17.
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表一
表一
目录 | |
二十 |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
二十三 |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
三十 | |
三十二 |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
四十 | 筹建新中国 |
A.五四大潮的洗礼 | B.长征 |
C.上井冈山 | D.重庆谈判 |
18.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理念,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
C.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
D.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
19.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
20.
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写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材料反映了
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 |
C.新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 |
D.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 |
21.
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在近代上海家喻户晓。下图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橱窗中的商品标价,他非常困惑。造成他困惑的原因是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
C.抗日战争爆发,商品奇缺,物价飞涨 |
D.进口洋娃娃供不应求,定价昂贵 |
22.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不同的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下面的图示表明


A.民主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直线上升 |
23.
19世纪末,科举状元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和苏纶纱厂,此后,他们在上海、苏州等地先后创办了7家商办纺织企业,这就是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他们的这些行为
A.有利于改变当时的传统观念 |
B.推动了政府对轻工业的投资 |
C.打破了当时陈旧的社会秩序 |
D.扭转了民族工业的被动局面 |
24.
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
D.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
25.
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
B.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
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
26.
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的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27.
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
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
28.
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会教化 |
B.恢复传统文化 |
C.准备复辟帝制 |
D.宣扬西方文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