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8年欧洲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给俾斯麦带来了极大地发展空间,激发了他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进一步促成了他特有的现实主义态度。在革命的浪潮中,俾斯麦最终选定了自己的方向,要成为一个坚定的保皇党人。俾斯麦坚信,德国最终必然要走向统一,而这一进程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君主制度力量。他认为民主只会导致软弱和涣散,为着这个终极目的,他必须要成为国王的坚定捍卫者。俾斯麦的此类言行,深得普鲁士国王之心。1851年,作为对此的报偿,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代表参加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意志邦联大会。从此,俾斯麦正式成为公共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
——《货币战争》
材料二:普兽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被决定了。
材料三: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俾斯麦是怎样“正式成为公共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俾斯麦言论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东方的“天朝大国”和“小小的岛国”30年间分别经历的变革在根本上有何不同。30年后,三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又有何不同?
材料一:1848年欧洲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给俾斯麦带来了极大地发展空间,激发了他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进一步促成了他特有的现实主义态度。在革命的浪潮中,俾斯麦最终选定了自己的方向,要成为一个坚定的保皇党人。俾斯麦坚信,德国最终必然要走向统一,而这一进程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君主制度力量。他认为民主只会导致软弱和涣散,为着这个终极目的,他必须要成为国王的坚定捍卫者。俾斯麦的此类言行,深得普鲁士国王之心。1851年,作为对此的报偿,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代表参加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意志邦联大会。从此,俾斯麦正式成为公共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
——《货币战争》
材料二:普兽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被决定了。
材料三: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俾斯麦是怎样“正式成为公共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俾斯麦言论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东方的“天朝大国”和“小小的岛国”30年间分别经历的变革在根本上有何不同。30年后,三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又有何不同?
2.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人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人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14题)
4.
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
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
5.
“据俄新社2015年11月23日消息,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将向英议会提议,批准英国参与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行动。”首相提议能否通过取决于
A.民众对议会的满意度 |
B.英国女王对提议的态度 |
C.该提议的民意支持率 |
D.议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
7.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在1938年底到1941年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密切配合 |
C.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日 |
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
8.
《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这主要体现在
A.推翻沙皇政权 |
B.发表《四月提纲》 |
C.推翻临时政府 |
D.通过《和平法令》 |
9.
据统计,从2002年11月至200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142次。自2005年至2008年底,各地中共党委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1003次。这说明我国政府
A.注重发挥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 |
B.注重发挥民主人士的依法监督作用 |
C.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执政参政作用 |
D.重视民主党派民主建设的核心作用 |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视角经过了70年代浪漫化、80年代天使化、90年代妖魔化、21世纪的中国威胁论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媒休报道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
B.意识形态分歧决定中美关系发展 |
C.美国媒体充当了对华政策的喉舌 |
D.美国政府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
11.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 政治体制的变革
B. 社会制度的变化
C. 对外政策的调整
D. 共产党失去政权
A. 政治体制的变革
B. 社会制度的变化
C. 对外政策的调整
D. 共产党失去政权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A.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
B.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C.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D.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
14.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局,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座城市更能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A.意大利 |
B.西班牙 |
C.荷兰 |
D.英国 |
15.
阅读下面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的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图中变化的原因是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 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 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16.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