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04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农民起义还是孤立分散的。自发的“骚动”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了。实现废除农奴制的不是起义的人民,而是政府。因为政府在克里木战争失败以后,看到农奴制根本不可能再保存下去了。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  1854~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1863~1873年
1882年
1887年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41.07
53.87
82.41
库尔斯克
30.14
40.91
75.55
40.42
81.78
112.22
 

——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改革,是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对农民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在当代人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2.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故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李魔《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艳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摘编自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迷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并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原则。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

材料三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共1题)

5.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