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03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11/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但奇怪的是:在法国宪政史上,第三共和国宪法却是寿命最长的,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而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9年宪法、1848年宪法,都存在不久,即被废弃。
——《从1875年宪法看法国的政治生活》
材料二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5年前后法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曲折历程的原因。(6分)
2.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
电: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共19题)

3.
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4.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5.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中国政治文明的滞后性
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D.法国政治文明的保守性
7.
1884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条款反映了
A.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猖狂B.共和派的政治侥幸心理
C.反对封建复辟任务的艰巨性D.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脆弱性
8.
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通过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的平台。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平台”的是
A.联邦体制B.帝国议会C.联邦议会D.国家元首
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0.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主要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11.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D.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12.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1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14.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15.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16.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C.天赋人权D.主权在民
17.
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
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
18.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9.
下列各组人物,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梁启超B.李鸿章、孙中山
C.李鸿章、***D.梁启超、***
20.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B.康有为:“托古改制”
C.鲁迅:“打倒孔家店”D.张之洞:“中体西用”
21.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选择题(共1题)

22.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