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0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
下表是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
出口
逆差
1931年
1433
909
524
1932年
1049
493
556
1933年
864
393
471
1934年
661
344
317
1935年
590
370
220
1936年
604
453
151
 
对表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经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贸易数量
D.外国倾销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入超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
(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
(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
(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
(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
(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单选题(共10题)

5.
同光(1862—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
第一时代
文祥(满族人)沈桂芬(汉族人)
同治初年
第二时代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
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
第三时代
孙毓汶(汉族人)徐用仪(汉族人)
光绪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
第四时代
刚毅(满族人)荣禄(满族人)
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
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
6.
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所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这种现象表明
A.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
B.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
C.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
D.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7.
《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8.
某学者认为,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1.2%;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该学者试图论证抗战后期
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
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
C.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
D.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9.
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此表说明
时间
岁出总额(万元)
军费支出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支出占百分比
教育支出占百分比
1928年
49700
49.7
33.3
0.6
1.5
1929年
61875
42.9
33.4
0.4
2.6
1930年
71200
43.8
39
0.2
2.0
 
A.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国民政府的性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导致债务支出比重上升
D.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10.
下图为近代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图,下列对此图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B.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
D.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较快发展
11.
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
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
12.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13.
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B.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D.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14.
***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