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01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摘编白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认识自身的定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晚清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到西方的挑战,也被迫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西方的冲击一方面激活了儒学中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主动追随时代进步的学术风尚。晚清儒学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不断接纳西学,并受到西学的改造,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儒学与西学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历史轨迹,儒学由最初的有选择地接纳西学到中体西用,再到中西融合的新学,完成了自身的近代化。
——摘编自孟富国《浅析晚清儒学的近代化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儒学与宋代新儒学的共通之处,并加以简要评价。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当时,全国学制的完全统一虽然还有一些困难,但是确定原有的和新创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年限与制度,并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以利于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为此,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完全适合于当时的情况和需要,它根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吸取了我国人民教育(主要是革命老根据地的教育)的经验,改革了旧中国所遗留下来的旧学制,制定了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所必需的新学制。新学制完全革除旧学制的弊端,其改革的重点是工农干部教育、技术教育和小学教育。新学制明确作出关于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业余教育的规定,这两种教育不是占次要的地位,而是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1年新中国学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1年新中国学制改革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世纶系施琅的次子,27岁即任泰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府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升任江宁知府后,立即革除旧规,严惩贪吏,不滥取民一文,民众安居乐业。在其父病故回家丁忧守孝时,数万民众每人自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以示怀念,取名“一文亭”。施世纶晚年任江苏漕运总督期间,深入漕运基层,整肃漕运中的敲诈克扣、藏货纳赃、中饱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施世纶奉命去陕西协助陕甘总督鄂海督办军饷时,发现鄂海和西安、凤翔两地知府大肆贪污,导致当地粮食储备空虚,于是立即具疏参劾,鄂海等人后来受到了惩办。施世纶为官几十载,始终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深受民众爱戴,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据《“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世纶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世纶成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6题)

6.
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A.注重程序合法
B.保护私有财产
C.主张过失担责
D.强调法律公平
7.
19世纪40年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他的丈夫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外交大臣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未考虑女王的意见,虽引起女王的不满,但她也无可奈何。女王的丈夫虽一再努力,但只争得一项女王同大臣谈话时他可以旁听的权力。这表明,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已经完美
B.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C.国王提建议权被剥夺
D.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8.
抗战时期,针对日本侵华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指出,“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事实,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这反映出
A.中共将抗战胜利寄希望于国际援助
B.中共已成为国际社会援助的首要对象
C.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大援助
D.中共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抗战策略
9.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体现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
B.积极调动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
C.以反帝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
D.呈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10.
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美国与英国同类工业品价格比例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开始衰落
B.海外新市场的开拓
C.新技术革命的影响
D.美国南北战争制约
11.
经济史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编制了如下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
A.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不断发展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
D.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获取收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