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而进行自我夸耀的表现。
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而进行自我夸耀的表现。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等
材料二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豪华,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编自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据《元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恢复科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今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04——1905年的军事较量和苏联三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气候,使得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趾高气扬,以海拉尔为大本营,挑起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人,大炮五百余门,飞机九百余架,死伤六万余人。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54000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结果惨遭失败,被迫改变其“北进计划”,停战讲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争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罕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战的积极影响。
材料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今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04——1905年的军事较量和苏联三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气候,使得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趾高气扬,以海拉尔为大本营,挑起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人,大炮五百余门,飞机九百余架,死伤六万余人。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54000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结果惨遭失败,被迫改变其“北进计划”,停战讲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争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罕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战的积极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早年,范旭东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
他毕业回国时,国内仍用传统方法生产和使用氯化钠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粗盐,有西方人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而且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为了对抗弊政,活跃经济,他立志复兴中国的盐业,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制造出国产精盐。
一战时期,英商乘机将纯碱价抬高数倍,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针对这种情况,范旭东于1916年创办了永利化学公司碱厂,并支持侯德榜等人改良制碱法,取得重大成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
在1922年,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
抗战爆发后,他将大部分机器设备转移到西南地区,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生产盐、碱、硫酸、硝酸等产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早年,范旭东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
他毕业回国时,国内仍用传统方法生产和使用氯化钠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粗盐,有西方人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而且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为了对抗弊政,活跃经济,他立志复兴中国的盐业,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制造出国产精盐。
一战时期,英商乘机将纯碱价抬高数倍,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针对这种情况,范旭东于1916年创办了永利化学公司碱厂,并支持侯德榜等人改良制碱法,取得重大成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
在1922年,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
抗战爆发后,他将大部分机器设备转移到西南地区,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生产盐、碱、硫酸、硝酸等产品。
——根据《范旭东传》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旭东为近代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取得成就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年份 | 1870 | 1913 | 1950 | 1973 | 1987 |
德国 | 5 | 50 | 30 | 64 | 80 |
日本 | 19 | 18 | 15 | 46 | 31 |
英国 | 104 | 78 | 57 | 67 | 81 |
美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3.单选题- (共19题)
6.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
A.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
B.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7.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要警惕“民族自决”之类的口号,提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这一主张:
A.国家现实政治需要的产物 |
B.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特征 |
C.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结果 |
D.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 |
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A.人民政治意识较强,关注时事 |
B.临时政府统治不善,更迭频繁 |
C.无产阶级斗争不断,革命兴起 |
D.沙皇政府不甘失败,大肆破坏 |
9.
《新全球通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表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
B.工人运动直到俄国革命时才取得胜利 |
C.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成功的必要途径 |
D.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批评是斗争的有效方式 |
10.
在欧文看来,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把“人间地狱”变成地上天堂,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材料说明欧文为实现其理想选择
A.革命道路 |
B.改良道路 |
C.空想道路 |
D.科学道路 |
12.
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
13.
汉代对于新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力度很大,效果明显。据史书记载: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反映了:
A.牛耕广泛普及,影响农业发展 |
B.医疗条件低下,抗灾能力较弱 |
C.政府救灾不力,流亡农民普遍 |
D.商人哄抬物价,农民生活困难 |
14.
(英)贝斯福在参观了金陵制造局后写道:“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机器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品。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只能发射一磅重的炮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国营企业的通病 |
B.外国技术的限制 |
C.工人素质的低下 |
D.封建管理的落后 |
16.
1987年与1985年相比,国家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
B.民间建设资金增加 |
C.国家管理模式转变 |
D.对外开放规模扩大 |
17.
宋代租佃制盛行,农民往往与土地所有者缔结契约,依契约分收成。为适应这一变化,一种城乡分开、有产户无产户区分的新的户籍制度在北宋前期形成。这表明北宋时:
A.自耕小农衰退 |
B.契约精神形成 |
C.政策适时调整 |
D.农民依附松弛 |
18.
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这些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满足战争的需要 |
C.提高生活品质 |
D.人与人的关系 |
19.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更有甚者,《吕氏春秋》记载:公元前518年,楚国边邑卑梁的女子和吴国女子争桑,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A.各国普遍法律严酷 |
B.丝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C.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
D.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 |
20.
汉武帝时期,一些官员鉴于战国时期诸侯大夫专擅“山泽之利“,导致独霸一方,并认为“鼓金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极力主张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表明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
A.稳定社会秩序 |
B.巩固中央集权 |
C.增加财政收入 |
D.抑制豪强势力 |
22.
下表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
这反映出:
时间 | 地点 | 企业 | 原因 |
1868 | 上海 | 耶松船厂 |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 |
1883 | 上海 | 江南制造总局 |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 |
1912 | 汉口 | 俄商砖茶厂 |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 |
1915 | 上海、长沙 | 码头、日资企业 | 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
1916 | 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 |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 |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
这反映出:
A.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逐渐走向自觉 |
B.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
C.民族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
D.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
23.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
B.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C.减轻农民、农村负担 |
D.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