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00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摘编自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成为文学革命“第一个发难的信号”,在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18年,鲁迅则以他卓越的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但是,在文学革命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盲目地否定中国文学遗产,盲目地模仿西洋文学,出现了洋八股,硬搬硬套形形色色的文学上的“主义”。

——摘编自杨加印、张利满《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主张和鲁迅“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简要评价“文学革命”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除了藩镇之外,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晩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22题)

4.
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5.
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6.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这说明托克维尔
A.认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
B.从法兰西民族特性来剖析历史
C.认为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
D.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角度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8.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9.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B.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
C.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
D.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0.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B.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C.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11.
如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据此可以说明
20世纪80年代
29场
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
国内冲突:10场,占34%
1990-1994年
18场
国与国之间:3场,占17%
国内冲突:15场,占83%
 
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
B.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
D.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
12.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③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④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
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欧洲人已具备世界视野
C.中国己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启蒙运动拉近东方距离
14.
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
1801—1850年
79
50
11
41
43
1851—1900年
58
69
78
118
44
 
①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领先世界
②19世纪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器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16.
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17.
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18.
21世纪之交,在中亚、东欧、独联体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政权变更运动——“颜色革命”,如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等。下列现象中的颜色被赋予政治意义的是
A.司汤达的红与黑
B.莫奈的“光与色”
C.毕加索的“蓝与红”
D.摇滚乐的“黑与白”
19.
梁启超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凸显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争取民众的支持
20.
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B.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C.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D.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21.
在中世纪、绘画、雕塑通常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也被看作手艺人。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卑微的手艺人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天才”。这种变化表明
A.艺术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得到彰显
B.艺术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艺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基本丧失
D.艺术创作与传统宗教题材相分离
22.
1693年,牛顿说:“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23.
1920年,陈独秀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中说:“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虽是一定的轨道,然这轨道却不能够说必须要经过若干岁月才可以改变方向。西欧共和政治经过长久的岁月……现在的东方各国却和他们情形不同”。这一言论表明陈独秀
A.倾慕欧美文明的渐进演化
B.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C.主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D.积极向往社会主义的理想
24.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25.
下表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
年份
工科
农科
医学
师范
文科
理科
政法
财经
体育
艺术
人数
1949
18.7
20.9
18.4
5.8
9.8
22.6

3.8


2272
1956
53.5
10.6
7.2
15.3
5.0
5.1
1.1
1.2
0.4
0.6
22322
 
数据表明,建国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A.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
B.符合了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具体国情
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