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谋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邵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叶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向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健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材料一: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谋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邵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叶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向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健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邓小平复声主管教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2.
材料:经过两个月的策划、争论和商议,1906年11月6日,清廷最终颁布上谕,推出由慈禧太后钦定批准的中央新官制。这个中央新官制的基本内容如下: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各部尚书均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随时听候召对。中央行政改设11部,它们依次为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院,各部主管除外务部外,其余设尚书1人、侍郎2人,不分满汉;监察机构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副都御史2人;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荆。另外,增设资政院,以为博采众言;增设审计院,以为核查经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06年清廷中央新官制改革。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6年清廷中央新官制与传统官制相比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06年清廷中央新官制改革。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作用。
材料: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作用。
4.
材料 房玄龄(579-648年),齐州临淄人。房玄龄与唐太宗论治时,谈及了隋朝名相高颎的公平正直,他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这话正好与唐太宗的想法不谋而合,唐大宗高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房玄龄的这一吏治思想,对贞观时期的史治清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唐太宗“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房玄龄精减官吏的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房玄龄对吏治问题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房玄龄精减官吏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现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9题)
6.
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
B.家子身分与公民身分对立 |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
7.
1939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这一精神的贯彻
A.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基础 |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环境的需要 |
C.推动了抗战时期全国的民主建设 |
D.削弱了国民政府在边区的力量 |
8.
下表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大国关系。
据此推论可知
1960年 | 英国组织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英国、瑞典、邦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称为“外七国”,以区别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六国”。 |
1962年 | 英国开始进行谈判,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六国”。 |
1963年 | 戴高乐拒绝英国的申请。他说,如果让英国及其“外七国”伙伴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 |
据此推论可知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
B.欧洲分裂局面日益加剧 |
C.美国领导地位面临动摇 |
D.欧美同盟关系趋向瓦解 |
9.
如图为1952年吴耘的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该作品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这一作品反映了


A.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 |
B.农业合作化的水平逐步提高 |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
10.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能够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却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到30%.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 |
B.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受到限制 |
C.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 |
D.集体农庄失去了上地所有权 |
11.
据宋初《太平寰字记》所载户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59.1%,以北仅有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这说明宋初
A.南北方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 |
B.南方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对沉重 |
C.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
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经形成 |
13.
下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崛起中的霸权 | 1789—1815 |
霸权的胜利 | 1815—1850 |
霸权的成熟 | 1850—1873 |
衰落的霸权 | 1873—1897 |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在崛起阶段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
B.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
C.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 |
D.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