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 |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
1943年,《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投资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备从外国引进,甚至“炮队所用器械子弹,尽仿洋式,所需铜、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技术上依靠洋匠,如左宗棠任命日意格、德克碑为福州船政局正副监督,“一切事务均责成该两员承办”,江南机器局由巴斯主政;在民用工业中,洋人掌握大权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轮船招商局1886年的144个船长和机械人员全部是洋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政府在引进技术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投资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备从外国引进,甚至“炮队所用器械子弹,尽仿洋式,所需铜、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技术上依靠洋匠,如左宗棠任命日意格、德克碑为福州船政局正副监督,“一切事务均责成该两员承办”,江南机器局由巴斯主政;在民用工业中,洋人掌握大权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轮船招商局1886年的144个船长和机械人员全部是洋人。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并供应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苏联和东欧各国来华技术专家达到8000多人,同时还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到1957年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建设所需设备的自给率达到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到1959年,中国已经能承担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摘编自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引进外国技术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政府在引进技术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据《元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恢复科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3.单选题- (共17题)
4.
***在延安时就强调,应当对从古希腊到中国革命的整个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的研究。在古希腊文明中,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有显著特色,该制度
A.是现代共和政制的典范 |
B.强调政党的政治作用 |
C.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 |
D.与小国寡民的国情相适应 |
5.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6.
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有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含有的信息有
①国王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②国王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大权
③贵族重臣与城市代表享有立法之权
④国王地位崇高但权力受限
①国王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②国王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大权
③贵族重臣与城市代表享有立法之权
④国王地位崇高但权力受限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8.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9.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要警惕“民族自决”之类的口号,提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这一主张:
A.国家现实政治需要的产物 |
B.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特征 |
C.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结果 |
D.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 |
10.
1927年年初,英国水兵冲出租界,用刺刀驱赶庆祝北伐胜利的汉口群众,制造了“一三惨案”。惨案发生后,武汉国民政府于当晚派工人纠察队和卫戍部队开进英租界,迫使英国不得不将汉口英租界交还中国。武汉国民政府这一举动
A.有利于三大政策的提出 |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
C.切断了列强对北洋军阀的援助 |
D.反映出国民革命运动存在分裂隐患 |
11.
有学者认为,1918年5月的请愿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学生对政治事务的积极干预,但当时学生很少与政党联系;1920—1921年他们开始与政党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其中一些人参加了政党的活动;1922年到1924年学生开始参加政党的组织工作,因1924年国民党采取争取学生入党的政策而达到高潮。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成为学生参与政治的开始 |
B.学生积极参与反帝爱国革命运动 |
C.政党政治是民国时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
D.五四运动为民主革命注入新活力 |
12.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创作于1937年的抗战歌曲。不久,歌词中“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化解 | 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
C.二十九军成为抗战楷模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3.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
14.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办法》中明文规定:“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资丰富条件下,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由此可见
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建立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 |
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 |
D.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
15.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
16.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 | B.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 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
17.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
D.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18.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
19.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②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②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
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