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宁夏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91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 西晋灭亡后的100余年间,北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割据政权,旧史称“五胡十六国”。南部中国的东晋是在南北方世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当时“举贤不出世族”,“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世族子弟骄奢淫逸,“不乐武位”,既无力收复中原,也为寒门庶族从戎武中崛起创造了条件。589年,隋统一南方。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旧弊”,在中央设置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地方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栽减郡县数目,并将地方官的任免权收归吏部。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为寒门庶族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据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革除旧弊”的原因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物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鲁班文化的主要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官话的变迁表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洛邑的当地方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所以也把汉朝的汉语标准发言成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南京话)。
唐宋
“洛语”以长安、开封为中心,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留学生皆学习洛阳官话。今天日本奈良口音中就保留了大量“洛语”。

元朝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的“衣冠南渡”,使南京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逐成为官话。

旧北平话与南京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形成了北京官话(京片儿),成为今天普通话的基础。
 

——摘编自武春野《北京官话与汉语的近代转变》

材料展示了中国历代官话变迁的基本脉络,蕴含了许多汉语发展的信息。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阐述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2题)

4.
下表反映了晚清同治年间地方督抚满汉比例的变化
年份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l: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以推知
A.督抚比例变化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B.晚清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
C.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已面临严重危机
D.汉族地主官僚逐渐主导了内政外交
5.
战国时,东方诸国出现了许多星罗棋布、“富冠四海”的商业都会,但秦国却没有一处。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东方诸国的经济实力强于秦国
B.秦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C.秦国经济政策有别于东方诸国
D.秦国战争频繁破坏严重
6.
北宋有一种列入匠籍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并且人数少,只作为辅助之用。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衰落
B.私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7.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
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
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
8.
《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明中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服用貂裘。”对材料认识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相悖
9.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0.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1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12.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近代历史事件时说:“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剩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14.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15.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