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物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下图就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材料,请先在①一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物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下图就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材料,请先在①一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3.
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X——J~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曹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判无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他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材料 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判无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他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
——摘编自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等
(1)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孤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唠山道士》、《画皮》等富有窝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材料 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孤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唠山道士》、《画皮》等富有窝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3.单选题- (共10题)
6.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
B.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
C.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
D.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
7.
自清末至1922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革命事业屡遭挫折,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宣言,毅然决定采取联俄、容共的新政策,重新改组国民党。这一重大举措表明
A.国民党开始致力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
B.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
C.孙中山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D.国共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
8.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 外交成果 |
1953年12月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4年4月 | 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54年6月 |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1955年4月 |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
9.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
B.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
10.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 B.城镇化快速发展 |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
11.
下表是《1839年英国使用童工劳动情况表》,由表中信息可知
童工总数 | 192887人 |
棉纺织童工数 | 110424人 |
其他行业童工数 | 82463人 |
——数据来源于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作用与地位》
A.机器发明放宽了对劳动力的要求和限制 |
B.1932年议会改革忽略了工人的政治权力 |
C.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
D.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
12.
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
13.
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公斤、5.1公斤、2.9公斤、4.5公斤和4.2公斤,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这说明
A.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 |
B.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 |
C.集体化道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 |
D.“左“倾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 |
14.
《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A.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
B.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
D.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