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中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87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样的体制运行了三十多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经济体制都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出路。七十年代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以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欧美思想界开始转向,形成新自由主义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个人责任、私人产权、市场制度等价值,表现在经营政策上就是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等政策调整,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也放松市场管制。

——摘编自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

材料二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4月,他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种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利用。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方法”“、“都是手段”,当然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和影响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邓小平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摘编自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这样的体制”形成的背景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弊窦百出”,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盐枭活跃,倍徙平时”,至1913年时,“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征收一切盐税盐课”。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战役中的最后阶段,陆军元帅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将军接管了德国的军事指挥权,随后,他们做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工程的建设期为1916年至1917年。1917年,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由于兴登堡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当时,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伤亡只有二十五万人。1918年9月,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

——据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做出建造“兴登堡防线”决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登堡防线”的影响。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3.单选题(共9题)

6.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计划经济体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
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8.
“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打通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路
D.使得世界市场基本上形成
9.
1879年,李鸿章筹建的开平矿务局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产量逐年增长。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这表明开平矿务局的开办
A.促使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B.有力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解决了军用企业的财政困难
10.
有学者认为,瓦特并非“蒸汽机的发明者”,只是一位优秀的“蒸汽机改良者”。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据此可知,瓦特的发明
A.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
C.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D.推动采矿业技术革新
11.
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D.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12.
如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下边文字为“豆蔻青枝二月生,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
A.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B.此时女子已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C.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D.这一时期自行车已在中国出现
13.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14.
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A.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