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年高三(应届、补习班)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8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弊窦百出”,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盐枭活跃,倍徙平时”,至1913年时,“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征收一切盐税盐课”。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科学社总部由美国迁回国内。李四光这时从欧洲学成归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教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1922年5月,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著名学术演讲《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向瑞典地质学权威安特生发起挑战。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的其他重要贡献䗴科鉴定方法、地质力学的创立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还鼓励学生“不能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要“为真理奋斗”,告诫他们,真正的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事实根据,又要允许怀疑,提倡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科学研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1900年
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1902年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1903年
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1905年
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1906年
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1907年
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1912年
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1914年
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1915年
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1919年
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8题)

5.
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6.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7.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8.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速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1958~1962年)
重点抓粮食、钢铁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路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至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1971~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方;以农业为基础
 
A.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9.
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10.
江苏省一些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蚕桑,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农业同步发展
B.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
C.资本主义势力随铁路的修建深入内地
D.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11.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12.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
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B.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
C.进行了理论中国化探索D.积极筹建农村党的组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