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7题)
2.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
3.
学者陈旭麓曾说过:“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因此,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评价( )
A.林则徐、魏源等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作用 |
B.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促进作用 |
C.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作用 |
D.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倡导作用 |
4.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随后二十几年里发展迅速,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葡萄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
B.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C.民国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
5.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杭州的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稳定 |
B.商品贸易突破地区限制 |
C.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
D.政府彻底放弃抑商政策 |
6.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
B.耕地面积增加 |
C.水利灌溉发达 |
D.注重精耕细作 |
8.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A.推行以商养官 |
B.摒弃抑商政策 |
C.放宽集市管理 |
D.主张藏富于民 |
9.
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转变主要说明
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 |
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 |
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 |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
10.
《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
11.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
12.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浓厚 |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
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
13.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
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
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
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
14.
《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
A.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 |
D.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
15.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 |
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
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
16.
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
A.展子虔《游春图》 |
B.王冕《墨梅图》 |
C.顾恺之《洛神斌图》 |
D.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
17.
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
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
C.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 |
D.社会传统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
18.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
B.从制度到思想 |
C.从制度到文化 |
D.从器物到制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