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7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单选题(共7题)

2.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3.
对下表中汉代政策变化的结果推断正确的是
姓名
出生地
从事事业
成就
汉代之前的猗顿

盐铁
与王侯争富
汉代之前的郭纵

铁冶成业
与王候争富
汉代之前的巴寡妇清
泰国
开采丹砂
礼抗万乘
汉代之前的卓氏之先祖
赵国
用铁冶富
倾滇蜀之民
汉代之前的曹邴氏
魏国
以铁治起
富至巨万
汉武帝行盐铁官营政策获大量收人,供养大军击败了国内割据势力和北方匈奴
 
A.官营政策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大一统基础是秦代国富民强
C.汉代各封国的冶铁工业发达
D.汉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4.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6.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7.
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登基为帝,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后被封为海昏侯。近年,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汉书》的记载不足为据
C.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8.
《旧唐书》和《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
A.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
C.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