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74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2.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 至 1919 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 “拿来”洋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 “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单选题(共10题)

4.
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5.
宪法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可是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却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宪代表解释说这种权利在各州法中已有规定。这主要表明1787年宪法
A.具有地方分权特点B.轻率地对待公民权
C.掩盖性别歧视实质D.具有种族歧视缺陷
6.
有学者说很多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也对国内的体制引以为荣,同时蔑视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他们认为德意志特殊道路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是处于欧洲中心位置的国家采取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方式。“这表明德国君主立宪制
A.在民主方式上优于英法
B.建立有它的偶然因素
C.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
D.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7.
下图是明代部分年份每斤棉花价格的变化示意图(单位:银两),图中信息说明明代 
A.棉纺业得到了发展
B.棉农种棉热情的高涨
C.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D.棉制品对外贸易扩大
8.
宋初,朝廷“诏中外臣僚”不得 “赍轻货,邀厚利……与民争利”。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朝廷下诏,令“臣僚之家为商贩者”,只需纳税便可和平常商人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宋代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官员经商现象严重B.政府对官员控制加强
C.市场秩序遭到破坏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9.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
A. 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B. 产业变革的需要
C. 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D. 农业灌溉的需要
10.
下表反映的是1938年一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11.
18 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B.提倡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D.反对君主专制
12.
近代以来, 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并呈现正反两个方面,例如启蒙时期的机械决定论和19世纪末以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典型的偏差:都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上述两个观点主要运用与借鉴了 
A.量子理论与进化论B.细胞学说与原子论
C.量子理论与相对论D.经典力学与进化论
13.
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材料中的“内涵”主要指
A.向近代化的转型B.中央集权的重建
C.社会性质的转型D.民主制度的建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