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高三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73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自大一统专制统治形成以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发展商业将会动摇“农本”,因为商业不生产物质财富,反而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再者,商业发展也可能破坏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威胁国本。与之同时,商业发达也可能使道德倒退,因为工商之民善于欺诈,形成社会上的重利风气和拜金风尚。史家王家范认为,以上未见得是朝廷“抑商”的真实动机。在列国纷争的先秦,商人也曾风光无限,出现了范蠡、计然、白圭等大商人。但到秦汉以后,史书上难再找到有名有姓的大商人。这种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任何有可能构成对专制集权统治具威胁的集团性社会势力形成。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重农抑商主张,这种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会。他们宣扬物质财富将危害精神幸福,因此竭力反对以盈利为本的商业行为。基督教的重农抑商思想,除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再有,就是商人以末致富,甚至达到权倾王侯、富可敌国的地步,显然威胁到了教会权威。教皇具有超越一切世俗政权的权力,但欧洲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权却常面临内外双重威胁。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相互征伐,教皇与世俗封建主之间明争暗斗,大小君主必须通过发展工商业壮大力量。一些日常用品、奢侈品及战略物资须借助于国际贸易才能互通有无。各个王国内部的封建贵族也得仰赖商业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看看中世纪以来各类集市在领主们保护下遍布欧洲大陆,就可知世俗政权对待商业的态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骋骋《重农抑商:何以东西方结局大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6世纪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在东西方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食封制度分食虚封和食实封两种形式。食虚封的户数与一定的爵位相应,无具体经济利益和特权。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家(亦称食封主)众多,据《唐会要》记载,唐中宗时期,食封邑者为一百四十余家,且能得到与实封户数(即真户)相应的物质财富与经济特权。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
“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开元三年开始,唐玄宗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封户缴纳的租庸调全归封家,后又修改继承法:封家嫡男和诸男分食封户,到玄孙一代,只有承嫡房的封户可继续依法承袭,非承嫡房全部停止,并不须归入承嫡房。

——摘编自阁守诚《论唐玄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3.
   材料:巴黎和会召开期间,梁启超出游法国,他自述出游目的,一是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拿私人资格将中国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因此,到达巴黎后,他便开始外交游说。为了更好宣传中国,博得共鸣,他还撰写了《世界和平与中国》,并翻译成英、法等多国文字此外梁启超还在各个外交场合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在谈到山东权益问题时,他严正指出:“假如有一国而欲承裳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之遗产者,此和平之公敌,而为世界第二战之媒也”。
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金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摘编自黄丹阳《浅论梁启超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政治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注巴黎和会的意图及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原因。
4.
   材料 沈家本(1840-1913年),浙江吴兴人。幼习儒学经典,“好深湛之思”。1864年,任刑部郎中,开始学习法律。1902年接受谕令着手法律修订工作,开始了清末法律改革。……在修法过程中,他以“会通中外,兼采古今”为原则。积极组织力量,翻译西方法律,聘请外国法学家充当法律顾问和派员赴外国考察。奏请设立法律学堂,培养专门司法人才。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新法从内容上确立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传统古代法律“诸法合一”的法典编纂形式。同时引进了一系列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体现了程序法律部门的近代化。新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遭到了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的路线图,沈家本也被誉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主持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贡献。

2.单选题(共4题)

5.
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6.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
7.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8.
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据此可知
年份
1893
1898
1911
收入(单位:元)
800
18000
225579
 
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
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
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
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