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国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銖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国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銖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食封制度分食虚封和食实封两种形式。食虚封的户数与一定的爵位相应,无具体经济利益和特权。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家(亦称食封主)众多,据《唐会要》记载,唐中宗时期,食封邑者为一百四十余家,且能得到与实封户数(即真户)相应的物质财富与经济特权。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
“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开元三年开始,唐玄宗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封户缴纳的租庸调全归封家,后又修改继承法:封家嫡男和诸男分食封户,到玄孙一代,只有承嫡房的封户可继续依法承袭,非承嫡房全部停止,并不须归入承嫡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材料 唐代的食封制度分食虚封和食实封两种形式。食虚封的户数与一定的爵位相应,无具体经济利益和特权。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家(亦称食封主)众多,据《唐会要》记载,唐中宗时期,食封邑者为一百四十余家,且能得到与实封户数(即真户)相应的物质财富与经济特权。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
“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开元三年开始,唐玄宗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封户缴纳的租庸调全归封家,后又修改继承法:封家嫡男和诸男分食封户,到玄孙一代,只有承嫡房的封户可继续依法承袭,非承嫡房全部停止,并不须归入承嫡房。
——摘编自阁守诚《论唐玄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18世纪50~80年代物价无太大的波动和攀升;18世纪80年代~1820年,呈起伏较大的上扬之势;1820~1850年,呈波动不太大的下降走势。其中,1850年大多低于1750年的水平。这一时期英国工资变化统计如下:
1851年与1755年相比各类工人全时名义、实际工资增幅(1851年=100)
——摘编自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 英国18世纪50~80年代物价无太大的波动和攀升;18世纪80年代~1820年,呈起伏较大的上扬之势;1820~1850年,呈波动不太大的下降走势。其中,1850年大多低于1750年的水平。这一时期英国工资变化统计如下:
1851年与1755年相比各类工人全时名义、实际工资增幅(1851年=100)

——摘编自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7题)
5.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
A.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
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
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
6.
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
A.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
B.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 |
C.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 |
D.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
7.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
8.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载,1937年8月26日,海关总税务司F.W.Maze致国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电:“应付日(本)庚(子赔)款及着后结款,为保持海关完整、维护税收计。仍应暂予照付,以全债信而免纠纷。”27日孔祥熙回电,“有电悉,月款可照议暂付。”由此可见
A.国民政府力避涉日外交纷争 |
B.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
C.列强积极在中日间和平斡旋 |
D.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
9.
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
10.
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
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
11.
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
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 |
B.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
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 |
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
12.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
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
C.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 |
13.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 |
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 |
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
14.
拿破仑说:“如果波旁王朝控制住了那些文字,也许就可以保全自身。大炮的出现摧毁了封建体制,而墨水的出现摧毁了近代社会组织。”材料中的“那些文字”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
C.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 |
D.实现了人的彻底解放 |
17.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的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里的“时代倾向”最可能是指
A.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 |
B.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
C.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8.
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
19.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件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A.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
B.学习新文化知识 |
C.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