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6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现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重罪,改革后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从1903年到1906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1906年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年完成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 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摘編自蔡黎明《清末修律的再认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冯如,广东人,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很高的机械天赋。1895年他12岁时,随表亲来到美国。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机,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打仗这两件事对冯如影响触动很大,他立志研究制造飞机,用以加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1907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经过两次失败,于1909年9月21日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的飞机成功飞行。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对冯如大加称赞。1910年,冯如又制成一架飞机,试飞了10多次,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美国各地争相请他任教,但被他谢绝。他的愿望是以航空报效祖国。1911年2月,冯如偕同助手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东,以发展中国航空事业,但不幸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时罹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如投身航空事业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冯如对中国航空事业的主要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

大事年表 

英国

1802年,颁布《工厂法》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1836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美国

19世纪50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1898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 

法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50年,巴尔扎克完成《人间喜剧》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德国

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

 

上表为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8题)

5.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D.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6.
美国宪法规定: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选举人在各邦(州)集合,书面投票选举。选票密封送往联邦所在地、点票后得票最多且超过选举人半数者当选总统;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即每州投票。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   )
A.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B.规范了民主共和的实际运用
C.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D.落实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7.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8.
1904年1月,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对中国驻日大使劝告说:“(日俄)万一决裂,日不愿他国卷入,并愿中国中立……惟愿贵国内地须自固守,勿使变乱。”这反映了日本
A.尊重中国的主权利益
B.想获得清廷的战争援助
C.独霸东北的侵略野心
D.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9.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
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
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
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10.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11.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在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
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12.
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13.
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C.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4.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5.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16.
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A.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7.
南宋时期,官府对冶炼业的征税通常征收其冶炼产品,税率约十分之二。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超过唐朝数倍。这一现象导致
A.政府积累的经济资源增多
B.贵金属逐渐丧失货币功能
C.南宋开始银铜双本位体制
D.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18.
据历史学家推算,土地私有制时代大体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状况。换算成后世计量单位,约每人耕种四亩。从战国到清朝,天下百姓“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勉强维持生计。这一比较说明这一时代
A.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异常缓慢
B.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幅降低
C.封建国家实现了物资的自给
D.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相差不大
19.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20.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21.
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3.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24.
1903年,有英国企业家宣称:最初,自己单独经营一家企业,后来有了几个合作者。当实业超过了合作者所提供的资本,于是,就组织了股份公司。现在,又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这说明“联合”
A.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扩大
25.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不再无条件地向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救济,而贫困劳工必须通过工作才能得到救济。这一“修正”体现了
A.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26.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27.
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出口总值
茶叶
蔗糖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1869
58041000
32526000
56.04
7265000
12.52
1870~1874
66720000
35153000
52.69
9099000
13.64
1875~1879
71332000
34393000
48.22
14644000
20.53
1880~1884
70804000
32236000
45.53
19693000
27.81
 
A.中国在外贸中由入超转为出超
B.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
C.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
D.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
28.
学者吴承明说:“中华民族的经济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其间也有严重曲折。国家统计局把新中国成立前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定在1936年是实事求是的。”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起伏
C.经济结构日益趋于合理
D.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获得重大突破
29.
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其至很多零售商都官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井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B.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救亡意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D.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30.
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
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32.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