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6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13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中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占、线、角、三角形等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传播到朝鲜、日本。江南水灾那年,徐光启回家为父亲守孝,看到农田被淹,十分忧心。此时,一位朋友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甘薯,徐光启开荒试种获得丰收,他把种植心得与百姓分享,使本来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种植。魏忠贤当政时,由于徐光启耿直,遭到魏党弹劾,罢官回家,他把其多年对农业的研究心得进行系统化,加以编排、校对,并吸收西洋农业成就,写成了《农政全书》。

——摘编自彭勇(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1)根据材料,指出徐光启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影响。

2.单选题(共5题)

4.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5.
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6.
《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7.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8.
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