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6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宋哲宗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象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注:司马光)”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实际上900多年来,其所以跌荡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

——李华瑞2007年11月10日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

(1)根椐材料,概括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几种基本评价结论。
(2)指出影响研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背后的“社会气候”。
3.
(世纪的战争和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取胜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依据材料和图片内容,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内外因兼顾,阐述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6题)

5.
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
6.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7.
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尽管17 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这表明英国
A.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
C.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D.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8.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9.
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10.
(题文)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11.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此规定反映了
A.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12.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13.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4.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
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C.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16.
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7.
15、16 世纪,欧洲人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香料,“食物本身己经无足轻重,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调料甚至从菜肴中分离出来,被装在托盘中不同的格子里,供人们随意添加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以上现象现的背景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
C.欧洲香料产量猛增D.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8.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省份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D.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19.
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20.
1975年四届人大闭幕后,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强调:“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整制度。”这一举措反映出
A.邓小平吹响了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号角
B.邓小平恢复了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C.“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干扰依然存在
D.至此“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宣布破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