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明清之际是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广州从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从西太平洋进入中国的第一站。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将广州推上了中西贸易的枢纽地位。原本可以从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出口的货物,全都被限制在广州出口,大批的福建商人涌入广州成为“十三行”行商,清朝的“国有企业”总部也云集广州。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进入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一度只知广州,不知广东。广州也就成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象征。
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广州成为中西贸易枢纽地位的原因。
材料一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广州从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从西太平洋进入中国的第一站。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将广州推上了中西贸易的枢纽地位。原本可以从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出口的货物,全都被限制在广州出口,大批的福建商人涌入广州成为“十三行”行商,清朝的“国有企业”总部也云集广州。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进入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一度只知广州,不知广东。广州也就成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象征。
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广州成为中西贸易枢纽地位的原因。
2.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材料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 1894年 | ||
| 数量(万担) | 比例(%) | 数量(万担) | 比例(%) |
内销 | 165.29 | 76.78 | 171.48 | 44.32 |
外销 | 50 | 23.22 | 215.44 | 55.68 |
产量 | 215.29 | 100 | 386.92 | 100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据材料一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及特点。
据材料三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12年11月) |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30年11月) |
口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 口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 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 口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 口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口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据材料一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及特点。
据材料三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2.单选题- (共30题)
4.
十八世纪的中国有较多的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茶叶、生丝、大黄和其他货物,停泊在广州的外国船舶数目从乾隆十六年的19艘增至乾隆五十二年的81艘,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98%)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商品。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A.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 D.对民间贸易加以严格限制 |
5.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 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 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 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 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 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 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6.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
| 年代 | 案件总数 | 长工案件 | 短工案件 |
雍正 | 1721—1740 | 40 | 19 | 21 |
乾隆 | 1741—1760 | 81 | 37 | 44 |
| 1761—1780 | 93 | 43 | 50 |
| 1781—1800 | 131 | 48 | 83 |
嘉庆 | 1801—1820 | 283 | 107 | 176 |
A.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 B.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 |
C.商品经济已发展迅速 | D.清朝租佃关系的产生 |
7.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8.
元朝时期对手工业者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必须长期为官府服役,户籍编入专门的“匠籍”,子孙不得改行,明朝中期这一制度遭到破坏,清初正式废除了这一制度。匠户制度的废除
A.使大批工匠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 B.使工匠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地位 |
C.使官营手工业的优势完全丧失 | D.大大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9.
明朝政府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材料反映出
A.佃户人身地位有所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清朝专制程度弱于明朝 |
D.儒家传统思想受到破坏 |
10.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
11.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
C.对外贸易的繁荣 |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
12.
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 | 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 |
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 | 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 |
13.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秦汉 | 117(全国) | 5.72 | |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215(南方) | 3.85 | 1.925 | 1.925 |
隋唐 | 124(北方),328(南方) | 6.42 | 3.21 | 3.21 |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14.
“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 B.削弱军队实力 |
C.打压商人群体 | D.阻碍经济进步 |
16.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年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 | B.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
C.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 |
17.
15、16世纪,人类历史逐渐转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词语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雇佣—“寻金热”—地理大发现 | B.资本主义—宗教—工业革命 |
C.黄金—宗教—人文主义 | D.商业革命—新航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8.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西班牙成为美洲霸主 | B.葡萄牙成为非洲新主人 |
C.荷兰建立了殖民帝国 |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19.
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 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 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 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A. 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 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 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 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20.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 B.巩固国防的需要 |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 D.开发边疆的需求 |
21.
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 D.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
22.
下表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它表明英国
种类 项目 | 原材料 | 食品 | 工业制造品 |
进口贸易 | 61% | 33% | 6% |
出口贸易 | 7% | 8% | 85% |
A.工业化程度高 |
B.垄断世界大宗贸易 |
C.国内资源丰富 |
D.国内市场大幅萎缩 |
23.
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矣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
24.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
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
25.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金融中心的转移 |
D.中国市场的扩大 |
26.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27.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镇压中国农民起义 | 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C.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 D.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
28.
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
B.近代化需突破体制的束缚 |
C.洋务企业的开销巨大 |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
29.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 B.奠定了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
C.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 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
30.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A.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A.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32.
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土各有产,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王祯在此强调的是
A.农事安排要因地制宜 | B.农业生产要把握农时 |
C.耕作技术影响产量高低 | D.土地肥力决定农作物产量 |
33.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