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货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权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货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权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材料: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同时规定,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嫡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2)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政府对封藩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同时规定,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嫡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封藩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政府对封藩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7题)
3.
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位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革命首先在俄国成功了。革命首先在俄国成功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 |
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 |
C.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
D.一战严重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 |
4.
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
5.
(题文)晚清苏州的糖食公所公开阐明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广货业唯勤公所也是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这些现象反映出近代行会的作用之一是()
A.维持商业制度和封建秩序 |
B.联合同业,共同发展 |
C.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 |
D.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 |
6.
(题文)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
7.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8.
茶叶原产地是中国,最初作为奢侈品引入英国,此后茶叶成为英国人必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也影响了鸦片战争。这主要说明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
B.世界贸易迅猛发展 |
C.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D.世界市场推动社会变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