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是有得有失的。
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三,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第四,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材料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是有得有失的。
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三,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第四,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等整理
运用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赈灾措施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关内饥饿,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市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货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中国赋役制度史》郑学檬主编
材料三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赈灾措施的特点及作用。
3.单选题- (共9题)
3.
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
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 |
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 |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
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 |
4.
“尽管这些家族富甲王侯,在财富的支配上显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江津陈氏家族、潼南杨氏家族、巴蜀彭氏家族、涪陵陈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成为当地著姓望族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营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食盐、米粮、桐油,开办钱庄,经营商号,用赚取的钱票购置大量的土地,收取巨额地租。”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传统思想 |
B.国家经济政策 |
C.家族宗法观念 |
D.巴蜀地方习俗 |
5.
陈旭麓指出,“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地主的强取豪夺 |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
C.不抑兼并的政策 |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6.
《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 |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
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 |
7.
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食货志》载:“赋共(供)车马甲兵徒之役,充实府库赐矛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赉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赋、税有别,功能不同 |
B.征赋是为了满足军需之用 |
C.税收是政府财政的来源 |
D.赋由兵马押送,税由百官看守 |
8.
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这一措施
A.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 |
B.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
C.导致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崩溃 |
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
9.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经济日渐调敝 |
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10.
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
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