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并且他又坚持,法必须昭告众人。在新都立柱,以便在上面张贴新令。他同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罚不讳强大。”
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为了加强这种国家推行的道德制度,商鞅显然试图削弱家庭团结的纽带,办法是在一开始对有两个以上男丁住在一起的家庭征双倍税赋。后来,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这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连同其变异形式和更细致的形式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为了奖励功绩,设置了分等级的荣誉爵位。在一开始,爵位可能赐给有军功的人。但到了相当晚的时期,通过向国家贡献粮食,人们可以取得爵位。取得爵位,可以不同程度地免除劳役或税赋,就某些爵位来说,还可以得到土地或官职的赏赐。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改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待民众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和商鞅在对待民众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材料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并且他又坚持,法必须昭告众人。在新都立柱,以便在上面张贴新令。他同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罚不讳强大。”
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为了加强这种国家推行的道德制度,商鞅显然试图削弱家庭团结的纽带,办法是在一开始对有两个以上男丁住在一起的家庭征双倍税赋。后来,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这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连同其变异形式和更细致的形式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为了奖励功绩,设置了分等级的荣誉爵位。在一开始,爵位可能赐给有军功的人。但到了相当晚的时期,通过向国家贡献粮食,人们可以取得爵位。取得爵位,可以不同程度地免除劳役或税赋,就某些爵位来说,还可以得到土地或官职的赏赐。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改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待民众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和商鞅在对待民众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 (共10题)
3.
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
A.注重保护个人财产 |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
C.缓和民众之间矛盾 | D.侧重保护平民权益 |
4.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6.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9.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10.
1919年***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对该宣言理解准确的是
A.呼吁社会改革 |
B.以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
C.组建工人政党 |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
11.
1919年***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 ’……”对该宣言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 B.用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
C.组建工人政党 | D.呼吁社会变革 |
12.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该举措( )
A.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C.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 D.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
3.选择题- (共5题)
13.Fe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Fe(NO3)3、Fe2(SO4)3、NO2、N2O4、NO和H2O,当NO2、N2O4、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Fe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4.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15.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