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49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
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它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以政府为后盾,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1611年,一些商人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资本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表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客观评价的?
(2)据材料二,概括荷兰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荷兰海外扩张的成果。
(3)据材料三,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并结合材料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异同。
3.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

2.单选题(共22题)

4.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5.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6.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7.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8.
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9.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0.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B.农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辛
C.商人可凭经济实力任官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1.
《管子·乘马第五》描述农业生产: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12.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3.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C.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
D.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14.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15.
下图反映了1790—1860年美国大陆人口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美国
A.工业产品的市场日益广阔
B.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工业化具备了充足劳动力
D.对外移民的增长速度在加快
16.
(题文)维基百科上说:“博尔顿和瓦特成为合伙人后,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A.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B.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17.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除了丝绸与饰边的劳动领域),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岁至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岁至18岁的年轻工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这些由监督员监督实施。这一法案说明
A.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的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B.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D.英国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18.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9.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C.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20.
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年份
棉花
豆类
油类
烟叶
1893年
94154
1967272
152069
110513
1895年
110621
176556
292585
112014
1897年
116609
2046662
349972
141877
1899年
148100
2801536
268280
173987
 
A.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1.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工业经济逐步占据主导
22.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23.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4.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25.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3.选择题(共2题)

26.

学校开展“欢迎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的活动,说说你要怎么做?


27.

学校开展“欢迎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的活动,说说你要怎么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