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5题)
1.
《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ー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认为导致中西方远航强烈反差的根源在于
A.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 |
B.双方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不同 |
C.君主专制化程度的差异 |
D.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差异 |
2.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4.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
B.②④③① |
C.④②③① |
D.④①③② |
6.
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题材,表达了农民热切祈盼丰收的愿望。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 |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 |
C.已经实现自给自足 |
D.种植与饲养技术成就非凡 |
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 |
B.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 |
C.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 |
8.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
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
10.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
B.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
C.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
12.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 自耕农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 | B.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 | D.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8.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19.
《清史稿》记载了徽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此可见,当时徽商的发展
A.加快了清朝统治的没落趋势 |
B.与清政府有相互借力的一面 |
C.表明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一致 |
20.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21.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2.
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省份 | 南京 | 北京 | 山东 | 浙江 | 福建 | 广西 | 江西 | 湖广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人数 | 27 | 17 | 13 | 26 | 11 | 2 | 22 | 12 | 5 | 12 | 2 |
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
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
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
23.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
25.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师孙立群教授说过:“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
28.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29.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30.
斯塔夫里阿诺新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则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在此作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B.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
C.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
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
31.
下面是某位学生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制作的表格,其内容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方向 | 支持国家 | 航海家 | 主要贡献 |
① | 向东 | 葡萄牙 | 迪亚士 | 航行到美洲最南端—好望角 |
② | 向西 | 葡萄牙 | 达·伽马 | 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
③ | 向西 | 西班牙 | 哥伦布 | 渡过大西洋,到达美洲 |
④ | 向东 | 西班牙 | 麦哲伦 | 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33.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 (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多选题- (共9题)
41.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在一个世纪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个价格革命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的含义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B.封建地主经济地位削弱 |
C.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长 |
D.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为一个整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5道)
多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