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48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2.
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2.单选题(共39题)

3.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4.
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B.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
C.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D.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
5.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6.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7.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8.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9.
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0.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A.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11.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12.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3.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A
B.B
C.C
D.D
14.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15.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6.
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草市
B.夜市
C.晓市
D.街市
17.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8.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19.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20.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21.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2.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23.
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24.
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25.
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26.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27.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28.
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B.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C.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29.
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
2900公斤
5500公斤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
30700公斤
246000公斤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30.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观察新航路开辟后 400 多年的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文明的交流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
31.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英西战争
B.英法战争
C.英荷战争
D.普法战争
32.
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美洲社会的进步
33.
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三角航程,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4.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35.
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国家是“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A. 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B.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 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
36.
《国富国穷》中写道:18世纪以来,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这反映了欧洲
A.社会环境的开放性
B.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C.贸易体系的平等性
D.经济模式的一体化
37.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38.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39.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40.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41.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3.选择题(共3题)

42.化简计算下列各式:
43.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44.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