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47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史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史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朝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71年
日本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有体制,并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
1872年
日本颁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
1873年
日本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1881年
内务省发布《劝农局处条倒》,提出“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
1883年
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广欧式生活的场所
1889年
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亚洲第一个立完国家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仿制西式船炮
1862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
1865年
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同年,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72年
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
1875年
建议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武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
新设海军衙门;在天津建立陆军武备学堂
 

——以上材料均依据相关资料辑录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局的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坏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打击的对象。商鞅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秦于授田征役中则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材料二 秦的分户政策量带有暴力强制性,但却是建立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投田制基融之上的。成年男子分居立户,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份地,这使使个体小家庭获得了独立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并由此形成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一一一个体小农经济

——上述材料皆满——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家庭形式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商鞅变法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家庭形式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5题)

4.
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置在市政广场西侧执政官官邸的巴塞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宣扬天赋人权的理念
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维护奴隶制贵族统治
5.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人民主权遭到破坏
C.城邦体制逐渐衰落
D.急需建立精英政治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欠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者杀掉;死者的丧服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的号哭。上述规定表明古罗马
A.贫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统治者通过法律制衡社会各阶层
C.注重通过伦理道德来调解社会生活
D.通过法律来规范和调解社会生活
7.
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
B.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C.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D.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原则
8.
《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作了精辟的界定,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撰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主导创立并积极完善罗马法
C.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
D.积极参与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9.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尚未确立
B.“责任内阁制”政府遭遇重创
C.国王有责任平息党派政治危机
D.君主立宪政体需进一步完善
10.
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改革法案》的颁布
A.保障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
B.使无产阶级获得了普选权
C.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D.使君主立宪政体发展完善
11.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材料意在说明“光荣革命”
A.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
B.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D.推动了英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12.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
B.建立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C.创造民主和正义的共和政体
D.抛弃邦联体制的所有内容
13.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必要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更清楚的了解真正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意在说明
A.间接民主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B.代议制民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精英治国可有效避免暴政的出现
D.国家实施代议制民主的可能性
14.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政府之文官,受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之弹劾与定谳,应受免职处分。”这表明1787年宪法
A.规定所有官员都由民选产生
B.强调对官员经济犯罪的监督
C.注重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D.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限制
15.
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
A.帝国会议的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
B.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C.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
D.力图确立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16.
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
A.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
B.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
C.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
17.
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
A.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D.没有经历过革命的熏陶
18.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