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指出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
(1)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8题)
3.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4.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时间 | 松江市镇数量 |
1550年以前 | 59 |
1551-1722年 | 113 |
1723-1861年 | 167 |
1862-1911年 | 369 |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5.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
C.工业化开始启动 |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6.
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
7.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
8.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
9.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 口火柴(万罗)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1920 | 848.43 | 23 | 9.67 |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