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44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

(1)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善兰,字壬叔,浙江海宁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九岁开始自学《九章算术》,15岁通览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六卷),17岁得到《测圆海镜》和《勾股割圜记》,潜心钻研,到30岁对数学已颇有研究。
鸦片战争爆发后,李善兰立志要科学救国。1852年后,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续几何原本》《谈天》等著作,把西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首次引入中国。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许多名词,如“代数”、“函数”、“圆”、“点”等都沿用至今。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著有《测圆海境解》一卷,《考数根法》三卷。1867年,《则古告高算学》刻成,收录了李善兰二十多年的各种著作,集聚了许多数学家的心血,是中国传统数学之大成,融合了中国西方的数学。

——整理自赵尔巽《清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李善兰在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善兰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界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争(1660-1763)
四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一 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四 总体战(1914-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一“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8题)

4.
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A.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5.
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6.
1975年至1989年,欧共体依据《洛美协定》共向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了约422.5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世纪90年代欧盟发展总司发布的评论中指出:“1989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力图弥补经济全球化弊端
B.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C.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7.
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8.
如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南直隶
浙江
江西
北直隶
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7.77
5.40
6.52
1.22
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
20.49%
3.32%
1.91%
3.88%
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
23%
10.76%
11.47%
1.91%
 
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9.
如表是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的变化表
年份
1957
1958
1962
1965
企事业单位数
9300
1200
5800
10533
 
这表明
A.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D.实施“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好
10.
1923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曾举行过一次民意测验,当问到“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时,被调查的426个男生中,社会主义获得203票,其他主义如三民主义得103票,民主主义只有51票,合作主义仅1票……以上民意测验结果说明了当时
A.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B.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已具备
C.统一战线策略受到国人排斥
D.马克思主义排挤了其他学说
11.
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