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44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有何特点?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2)两次改革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5.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简答题(共1题)

6.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3.单选题(共12题)

7.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8.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9.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10.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11.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13.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将兵法
14.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16.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7.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18.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诗中肯定的是
A.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B.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选择题(共1题)

19.对于实数a,b,c,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