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四,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五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四,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五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 棉花加工(吨) | 冶铁(吨) |
1861年 | 30951 | 327610 |
1891年 | 171994 | 992210 |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2题)
3.
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
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
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 |
4.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
B.拯救人类心灵 |
C.追求生命价值 |
D.“认识你自己” |
6.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
C.以“人性”反对“神性” |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
7.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
8.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10.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
1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
13.
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 | B.设立三长制 |
C.推行新的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14.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 | B.实行财产等级制 | C.创立四百人会议 | D.组建陪审法庭 |
3.选择题- (共3题)
16.
— Mabel, did you catch a cold again?
—Yes. I didn'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enough exercis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