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4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材料三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已死去,之洞却还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3)材料三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各指什么?有什么史实依据?
2.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当时有铸大钱和无限制发行不兑换纸币等各种主张,户部官员玉茂荫1851年上书《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有限数量的纸币并采取逐步分批增发的方式以缓和财政危机,并提出币制改革的关健是要有良好的信用为前提,达到“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但1853年清政府发行不承担兑换责任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1854年他上《再议钞法折》,重申“钞法贵于行之以渐,持之以信”;提出了四条建议“拟令钱钞可取钱也”“拟令银票并可取银也”“拟令各项店铺用钞可以易银也”“拟令典铺出入均准搭钞也”。他认为这样“而不至于甚为民累。虚实兼行,商民交转,庶几流通罔滞。”三天后咸丰发布“上谕”,其“先不能和衷共济,只知以专利商贾”,调离户部。
——摘编自叶坦《徽州经济文化的世界走向——<资本论>中的王茂荫》
(1)根据材料概括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仅印度就有700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100万人生命,大平洋岛屿总人口的25%死亡,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文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6年3月,陶行知在《生活教育》(1934年创刊)第3卷,第1、2期上先后发表《国难教育方案之实质》和《生活教育之特质》两篇论文,对生活教育作出了新的解释,从而使他的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立场开始转变。在前一篇论文中指出,当前的“生活”是国难当头,整个中华民族除了反抗敌人的侵略,没有法子可以获得民族解放,除了流血不会获得民族自由。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他把当前的国难教育任务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把大众共赴国难的生活作为教材,改变了过去把日常生活作为教材的基本立场。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2.单选题(共13题)

5.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6.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7.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8.
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
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9.
19世纪后期,“火轮驰骋于昆湖,铁轨纵横于西苑”,慈禧太后也坐上了火车,“更有花车如锦阁,专门载去富家翁”。材料能够印证
A.火车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火车逐渐取代原有出行方式
C.火车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中国铁路运输已经初具规模
10.
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多洁身自好,操守廉洁,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这表明他认为
A.清流派是晚清时期先进的政治派别
B.清流派的作为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清流派对晚清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D.清流派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11.
1829年,古典主义剧作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在巴黎公演,歌颂爱国主义,表现被占领国人民的武装起义,反抗异国统治,引起了正遭受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的强烈共鸣,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材料表明
A.罗西尼歌剧迎合了叛逆精神B.爱国成为罗西尼歌剧主旋律
C.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D.音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功能
12.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13.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14.
牛顿经典力学创立,当初有科学家认为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变的引力和斥力,因而只要把自然现象转化为力就行了。结果到后来,“力”成了对现象和规律缺乏认识的避难所,把当时无法解释的各种现象都冠以各种不同力的名称。这一事实表明经典力学的创立()
A.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有得也有失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D.使人类在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
15.
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用大量资料证明了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达尔文又是一名信仰上帝的基督教信徒。这可以反映出
A.进化论证明基督教教义是真理
B.宗教信仰有慰藉人们心灵之功效
C.进化论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D.宗教信仰与科学研究不完全矛盾
16.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主要体现了
A.近代救国道路曲折探索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D.近代政界政客投机钻营
17.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