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
材料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
——摘编自陈潇《制度改革、军力建设与国策权变:腓特烈大王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
2.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及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体制,然后是皮毛。”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及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体制,然后是皮毛。”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三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
材料四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材料三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三、四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三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
材料四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材料三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三、四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
2.单选题- (共28题)
5.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 |
B.开启民智 |
C.普及科学 |
D.废除八股 |
6.
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
7.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
8.
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
11.
梁启超说:“凡改革这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B.裁撤冗员 |
C.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
D.设立京师大学堂 |
14.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政府强兵措施包括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改进军备
c.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改进军备
c.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a |
B.ac |
C.abc |
D.bc |
15.
(题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
16.
晚清一些仁人志士鼓吹“西学中源说”,梁启超也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说明“西学中源说”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
B.有助于推动时人向西方学习 |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
17.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21.
(题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
B.种族成见 |
C.浪漫性格 |
D.厌世心态 |
22.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25.
下列关于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 |
B.按身份等级确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
C.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但仍受歧视 |
D.天皇、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 |
26.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
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 |
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
31.
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 | 言论 |
王安石 |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
苏辙 |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
A.青苗法 |
B.保甲法 |
C.均输法 |
D.市易法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