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42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

——摘编自陈潇《制度改革、军力建设与国策权变:腓特烈大王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
2.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及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体制,然后是皮毛。”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三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
材料四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材料三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三、四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

2.单选题(共28题)

4.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5.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6.
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7.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8.
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9.
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0.
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1.
梁启超说:“凡改革这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裁撤冗员
C.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2.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主要是因为日本
A.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B.明治维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资本主义发展,国力提升D.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政府强兵措施包括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改进军备
c.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a
B.ac
C.abc
D.bc
15.
(题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16.
晚清一些仁人志士鼓吹“西学中源说”,梁启超也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说明“西学中源说”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时人向西方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17.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
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19.
下列关于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说法有误的是
A.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属统治阶级
B.幕府与藩国并存
C.士、农、工、商属被统治阶级
D.强化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20.
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21.
(题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22.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3.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
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十分激烈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D.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24.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
①打开朝鲜的门户
②吞并琉球
③侵略中国台湾岛
④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25.
下列关于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
B.按身份等级确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C.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但仍受歧视
D.天皇、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
26.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
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27.
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的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英国入侵埃及
28.
图再现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实质上是
A.“塞私门之请”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承认土地私有
D.实行“田里不鬻”原则
29.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30.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31.
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
言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3.选择题(共5题)

32.

英国近代诗人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他这样说是因为(    )

33.

英国近代诗人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他这样说是因为(    )

34.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自治区是     (   )
35.抛物线y=2x2﹣3的顶点在(   )
36.

— Hans, look out! The train is coming!

—Thanks for warning me, Juli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