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2.
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三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徒贵就贱,用近易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三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徒贵就贱,用近易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2.单选题- (共32题)
4.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
B.设立五百人会议 |
C.实行“公职津贴制” |
D.确立陶片放逐法 |
5.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
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
C.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
6.
美国政治学家乔·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说,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是个把贝壳流放作为预防措施而非惩罚措施的城邦,因为它不容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这一观点
A.表明雅典人用陶片放逐的方法对付优秀公民 |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
C.认为民主制度不适合于古代希腊 |
D.认为古希腊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
7.
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A.《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
B.《德拉古法典》的制定过程充满血腥与斗争 |
C.《德拉古法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专权 |
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
8.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
9.
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 |
10.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11.
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
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
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
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
12.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
13.
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
14.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
C.19世纪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15.
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
16.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17.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18.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19.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马木路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
D.欧洲列强的干涉 |
20.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
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
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
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
21.
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
B.促进民族融合 |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22.
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 | B.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 |
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
25.
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
26.
下列为“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仿照已填充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应宗教改革栏应填的内容是


A.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
B.从简化宗教仪式到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 |
C.从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到焚毁《圣经》 |
D.从反封建专制到构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 |
27.
北魏是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由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两项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杜绝官吏贪腐 |
B.推进民族深度融合 |
C.大大增加粮食产量 |
D.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
28.
北魏学者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出
A.民族矛盾阻隔了南北方交流 | B.政治分裂推动经济发展 |
C.改革加速北方经济文化恢复 | D.士族门阀政治已渐消除 |
30.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
31.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
32.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33.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34.
“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观点最能体现在以下哪项史实中()
A.秦商鞅变法 | B.汉文景之治 |
C.王安石变法 | D.孝文帝改革 |
35.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