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3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中英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英国
17世纪
明朝灭亡,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康熙帝设南书房;
清朝设台湾府;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颁布《航海条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
洛克提出分权学说及“天赋人权”。
18世纪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
曹雪芹《红楼梦》刊刻;
乾隆帝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
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据人民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英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3.单选题(共16题)

4.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5.
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规定,当事人必须陈述一系列法律规定的言辞和格式化的用语,有时候当事人还必须伴以仪式性的动作;裁判官在发言、命令或裁判时,也必须毫无差错地使用法定术语。这些严格的形式
A.保障了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表达B.体现了对财产安全保障的诉求
C.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D.表明法律有效保护了平民权益
6.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7.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8.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而美国在苏联举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
A.苏联尖端科技领先美国
B.美苏关系得到一定缓和
C.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D.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
9.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上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
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10.
《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11.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12.
考古发现,商代的贵族墓葬遗址大多有手工业作坊,出土文物尤以下列所示最为普遍。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商朝手工业普通繁荣
B.先秦青铜技术发达、
C.作坊主要为官方服务
D.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13.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14.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15.
1824 年英国不仅解除了出口机器的禁令,同时还允许技工出国,1843 年甚至还将机器出口税也取消了。这些变化在当时
A.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开展B.使英国逐步建立起殖民帝国
C.打破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D.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6.
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利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B.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C.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D.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
17.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18.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
A.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B.政府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
19.
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