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材料一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2.单选题- (共6题)
4.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负责有关国事罪、渎职罪的审判。对于“言论”犯罪等类型的重大公共案件,公民大会本身即组成一个法庭进行审判。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大会
A.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
B.实质是一个司法机关 |
C.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 |
D.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 |
5.
(题文)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
6.
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A.防止土地兼并 |
B.稳定统治秩序 |
C.增加赋税收益 |
D.开发关中地区 |
7.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8.
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经营方式 |
B.社会制度 |
C.工业革命 |
D.经济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