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
“百日维新” | 清末“新政” |
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 | 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丧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年1月,颁布上谕,实行改革。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而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新政终究“花开不复久”,走到了尽头。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整顿吏治。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厂,承认私人财产合法。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革军制。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颁行癸卯学制。编纂新法典,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西方建立司法制度。 |
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2.单选题- (共22题)
4.
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
5.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
6.
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
7.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 口数 | 成丁男女数 | 耕地总数 |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
25户 | 105口 | 69口 | 617亩 | 54亩、8亩 |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
8.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 契约张数 |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
洪武至宣德年间(1359~1435) | 42 |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
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 | 123 | 布31、稻谷5、银99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
C.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
D.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 |
9.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不误农时”的思想 |
10.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1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12.
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
B.强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 |
C.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 |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
1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 《管子·小匡》 |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 《商君书》 |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周礼·地官·遗人》 |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 《汉书·食货志》 |
A.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
B.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
C.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D.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
14.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
15.
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
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
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
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
16.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17.
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18.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年份 | 茶 | 丝 | 豆 | 棉花 | 其他 |
1871~1873 | 52.7 | 34.5 | 0.1 | 0.2 | 12.5 |
1881~1883 | 46.2 | 26.2 | 0.2 | 0.4 | 27.0 |
1891~1893 | 26.9 | 24.9 | 1.2 | 4.8 | 42.5 |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
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19.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城市化进程推动 |
B.工业化水平提高 |
C.国际市场的扩大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20.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
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
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
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
21.
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年为14.6%,1901~1903年为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
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
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 |
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22.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
B.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
23.
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御纂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用心钻研时务。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 |
B.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
C.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
D.科举制度废除推动社会进步 |
24.
贞观时,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
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形象 |
D.谏官制度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