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和政策,结束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同时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周恩来在阐释***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
(3)材料三中新中国参加的是哪一国际会议?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会议的成果。
材料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周恩来在阐释***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复旦大学出版社颜声殻《当代中国外史》
材料二周恩来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制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北京大学出版社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外交斗争。关于朝鲜问题,朝鲜、中国和苏联代表团提出的主张。因美国代表的阻扰没有达成协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方针实行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
(3)材料三中新中国参加的是哪一国际会议?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会议的成果。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宮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納。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宫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宮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納。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宫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3题)
4.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
5.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
B.防止官员腐败 |
C.培育权利观念 |
D.增强责任意识 |
6.
(题文)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
7.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8.
(题文)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
9.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
B.民主共和 |
C.君主立宪 |
D.权力制衡 |
10.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
D.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 |
11.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12.
***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13.
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
B.莠民作乱 |
C.吏治败坏 |
D.民性懦弱 |
14.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15.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18.
1937年8月,***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19.
(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
20.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 B.生物进化论 | C.空想社会主义 | D.科学社会主义 |
21.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参加万隆会议 |
C.出席日内瓦会议 |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2.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
2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
25.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知识分子的共识 |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26.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