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关注也从赋役角度的“人丁编审”逐步转化为以人口数量统计为目的的“保甲造报统计人口”的阶段,而此间乾隆六年(1741)可谓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分界点。据学者们研究推算,乾隆六年,中国的人口约有1.43亿,乾隆七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不过其间各级地方政府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着“约略开造”的问题,乾隆四十年(1775),在乾隆皇帝的严厉谕旨下,各地方应当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人口统计,人口大约达到了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
——朱义明《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辩析与重估》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至40年代左右在人口的动态上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持续了很久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到80年代,英国人口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20--30年代达到頂峰。这次人口增长速度在英国人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兰开夏、瓦立克夏、约克郡的西来丁在1701年到1751年人口分别增长了33%、28%、26%,甚至一些古老的工业郡,像位于西部纺织工业中心的格洛斯特在同期人口增长也超过了30%。在特伦特地区1743年至1764年62个农业村总人口增长了12.7%,1764 年至1801年进一步增长了38.7%;而这两个时期,附近的40个工业村,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7.8%和96.5%。
——李翠云《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 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关注也从赋役角度的“人丁编审”逐步转化为以人口数量统计为目的的“保甲造报统计人口”的阶段,而此间乾隆六年(1741)可谓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分界点。据学者们研究推算,乾隆六年,中国的人口约有1.43亿,乾隆七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不过其间各级地方政府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着“约略开造”的问题,乾隆四十年(1775),在乾隆皇帝的严厉谕旨下,各地方应当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人口统计,人口大约达到了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
——朱义明《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辩析与重估》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至40年代左右在人口的动态上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持续了很久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到80年代,英国人口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20--30年代达到頂峰。这次人口增长速度在英国人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兰开夏、瓦立克夏、约克郡的西来丁在1701年到1751年人口分别增长了33%、28%、26%,甚至一些古老的工业郡,像位于西部纺织工业中心的格洛斯特在同期人口增长也超过了30%。在特伦特地区1743年至1764年62个农业村总人口增长了12.7%,1764 年至1801年进一步增长了38.7%;而这两个时期,附近的40个工业村,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7.8%和96.5%。
——李翠云《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 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正月,面对天下黎民“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危局,宇文融上书玄宗要求改革。这封奏疏上奏之后,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为严厉、最为彻底的限购令:自此之后,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有了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检田括户”改革的影响。
材料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正月,面对天下黎民“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危局,宇文融上书玄宗要求改革。这封奏疏上奏之后,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为严厉、最为彻底的限购令:自此之后,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有了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摘编自《中国是部金融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检田括户”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检田括户”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3.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于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制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生,作为借款之抵押品,由此可知。
A.群众斗争推动了罗马法治的进步 |
B.罗马法一度忽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C.罗马法继承了希腊的民主精神 |
D.罗马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奴隶在内 |
4.
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
B.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
C.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
5.
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决议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
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
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
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深,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表明
A.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
C.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 |
D.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
7.
“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D.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
8.
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下表篇讲话。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尼克松的这一讲话
A.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
B.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 |
C.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
D.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
9.
下图为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专机飞行航线示意图。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已经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 |
C.粉碎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
D.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
10.
《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这反映了唐代
A.抑商政策崩解 |
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
C.科举制度完善 |
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
11.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洋货畅销导致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的家庭和城市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D.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 |
13.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
C.推动农业发展 |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
14.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认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
C.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
D.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
15.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
16.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17.
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
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
18.
《新青年》在创刊号《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这说明《新青年》
A.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
B.旨在宣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
C.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修身治学 |
D.重视思想启蒙谋求救亡图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