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36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半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勘陟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賦税摇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责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敗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所谓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激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和平主义还另有其他根源,这在法国最为明显。……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是要节省人力。如果发生战争,法国人希望主要是在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内进行战斗。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和平主义”思潮对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17-18世纪欧洲的产物。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但其内涵有所不同。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热情。

——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激发的产物。从思想来源上说,它既包括传统族类意识、华夷观念、“大一统”和“正统”、“道统”观念的延续作用,更包括近代西方种族、主权观念,历史、地理和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其他相关新知乃至专门的民族主义“学理”输入的观念启导。从现实刺激方面看,作为“他者”的欧美、日本等近(现)代强势民族和印度、越南、波兰等弱小民族的命运参照和比鉴之效也显而易见,而列强对中国不断进行的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以及文化与种族歧视所导致和强化的民族现实危机,更成为驱动近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兴起、发展的直接动力。

——黄兴涛《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1)据材料一,比较17—18世纪英国与法美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和法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5.
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
D.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6.
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
A.注重男女平等
B.缺乏契约精神
C.忽视社会民情
D.重视私产保护
7.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8.
1839年,林则徐起草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开头原谅她对清帝国近年来禁烟举措不知情,然后劝告她在统治的领土上禁绝鸦片生产。并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宣明此例”。这件事表明当时
A.林则徐外交手段过于偏激
B.清政府腐败无能战和不定
C.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D.英国女王支持鸦片生产
9.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说明《马关条约》
A.反映了日本资本输出的企图
B.中断了中朝两国的朝贡关系
C.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实现了中、朝、日地位平等
10.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中国的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的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破坏无遗,中国的抗战是为了维护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上述国际公约的尊严,深信各友邦将会予以同情,必能充分履行各国在国际条约下所应尽的义务。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旨在
A.调动中国人民的抗战积极性
B.表明中国对日宣战是抵抗侵略
C.倡议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呼呼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战
11.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D.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12.
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等等。这表明当时
A.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13.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到:“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14.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
A.孙中山的大力提倡
B.纪念宣传的制度化
C.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15.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了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16.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17.
《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18.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
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19.
***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此相对应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
下图是西方媒体有关“冷战”的漫画,分别描绘了“苏联眼中的美国”与“美国眼中的苏联”。这两幅漫画表明
A.媒体舆论体现双方国家利益
B.美苏争夺的焦点在西欧中国
C.战略猜忌加剧国际局势动荡
D.妖魔化对手是冷战主体方式
21.
《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A.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22.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23.
梁启超指出:世界史的政治制度经历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B.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朝专制制统治势在必行
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24.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25.
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书》(唐代)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文献通考》(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资治通鉴》(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A.《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B.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D.文献记载比较随意,不足为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