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3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1年大陆会议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由于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这次会议即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南方和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9月25日国会通过10条修正案,交由各州批准。从1791年12月15日这些修正案得到批准起,开始生效。这10条修正案通称《人权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编自大卫·埃默里·施《美国史》等

材料二1911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简称各省代表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大纲内容多不完备,局限于对国家机关的规定。1912年1月25日,在各省代表会上,景耀月等5人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其主要内容除继续援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政府机关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实行总统制的规定外,同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1月28日,参议院成立,制定审议《临时约法》的参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2月7日,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草案。随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制定刻不容缓。3月8日仓促完成审议,决定将原案内的总统制,增改为责任内阁制。3月11日,即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中央权力的运行严重违背临时约法精神,至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此后,孙中山先生虽发动了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也告失败。

——摘编自《中国档案报》总第2204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结果和启示。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
3.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的最大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1905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常城《马占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占山复杂人生经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2.单选题(共5题)

5.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6.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7.
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8.
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以下关于***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论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②“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③“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④“八月八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9.
魏源在《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是America在明清时期的中文标准译名)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C.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
D.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