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你仿照此公式的形式,提出一个新的公式,并运用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新公式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来描述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政治紊乱的原因。公式如下:

请你仿照此公式的形式,提出一个新的公式,并运用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新公式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
材料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
3.单选题- (共20题)
3.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
4.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
B.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
C.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
5.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6.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
A.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 B.加强了各州自主权 |
C.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
7.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90年,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由此推知,德国的措施
A.为军国主义提供保障 | B.以民主推动社会进步 |
C.用议会粉饰专制统治 | D.使权力中心逐渐转移 |
8.
1787年英国输华鸦片数量为200箱,此后清廷多次下令查禁鸦片,但收效甚微,到1838年竟已达4万箱。每输人一箱,鸦片贩子都需呈交白银给总 督衙门及水师官员,关口所得最多。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凭工业实力冲破清廷禁令 | B.吏治腐败加剧清朝统治危机 |
C.地方借鸦片走私填补财政亏空 | D.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禁烟效率 |
9.
太平天国控制安徽后,一个有文化的地主曾作诗道,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抓)其乳。西庄有佃狠如羊,掉头不顾角相当。”这首诗表明太平天国
A.使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 B.推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
C.封建生产关系没有受到冲击 | D.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权 |
10.
1895年1月中旬,北洋舰队被围困于威海卫,清廷旋即派户部侍郎和湖南巡抚为全权代表同日方议和,日方称清廷所派代表“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这反映出
A.清廷仍缺乏国际法意识 | B.日本外交受军国主义影响 |
C.中日皆在争取谈判筹码 | D.北洋舰队是战争胜负关键 |
11.
1927年3月北伐军进抵上海,上海总工会下令举行总罢工,随即转为武 装起义占领上海。起义领袖赵世炎即刻写道,三月暴动是写在十月革 命后的一页,他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保障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作法
A.淡化国民革命的军事胜利 | B.加深了同国民党右派的矛盾 |
C.肯定工农群众运动的作用 | D.体现对城市起义的乐观判断 |
12.
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政府”曾被根据地百姓称为“埃政府”,“埃”在当 地方言中是“我”的意思。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验不适应中国国情 | B.土地革命使农民翻身解放 |
C.苏区人民拥护苏维埃领导 | D.中共统战政策进一步完善 |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共产党力量得到壮大 | B.人民战争是胜利基础 |
C.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 D.国民党失去群众支持 |
1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王明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要求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武装,统一纪律,统一待遇,统一作战,统一行动”。“服从”与“统一”的主张
A.反思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
B.缓和了国共两党间的矛盾 |
C.存在忽视抗日自主性的问题 |
D.提升了共产党军队的地位 |
16.
1820年,欧文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革主张。为了用典型示范自己改造社会的计划是可行的,1824年欧文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这表明
A.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用革命的方法 |
B.世界无产阶级已有明确的历史使命 |
C.成长中的阶级还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 |
D.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不会一帆风顺 |
18.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
B.西欧和日本已经挑战美国地位 |
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
D.苏联经济改革受挫,美日欧形成鼎足 |
19.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有关这段言论的分析正确的
A.这段言论出现于1979年 |
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 |
C.“商业上的原因”是中美建交的根本原因 |
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 |
20.
二战后,美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主导的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因为
A.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 | B.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 |
C.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 D.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 |
21.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0增至50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
22.
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
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
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