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32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0

1.单选题(共39题)

1.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
A. 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 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 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 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2.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缘于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B.奴隶反对贵族的斗争
C.农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
D.外邦人反对罗马贵族的斗争
3.
在启蒙精神指引下,法国的仁人志士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法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标志是
A.《人权宣言》颁布
B.1791年宪法颁布
C.《拿破仑法典》颁布
D.1875年宪法颁布
4.
下列国家中,19世纪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A.俾斯麦
B.华盛顿
C.查理一世
D.沃(尔)波尔
6.
在英国逐渐完善议会制度的过程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7.
2013年3月1日,一个月前才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无奈,但也不得不在与国会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这表明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 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 总统由最高法院任命
8.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德国
9.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即今天的
A.西安B.天津C.北京D.南京
10.
“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11.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巴黎和约》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性文件是
A.《共同纲领》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权利法案》
13.
恩格斯曾说:“公社是旧的、法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坟墓,而同时对法国来说又是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摇篮。”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A. 巴黎公社
B. 法国大革命
C. 光荣革命
D. 十月革命
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15.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这一宪法条文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7.
“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它开始于
A.1956年
B.1966年
C.1976年
D.1978年
18.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19.
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A. 30年
B. 40年
C. 79年
D. 109年
20.
国际政治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赫鲁晓夫改革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欧洲联盟成立
21.
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能支持他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俄国实力衰落
B. 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
22.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23.
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4.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25.
如图,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
A.手工业成就
B.印刷术推广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26.
古代中国景德镇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是
A.丝织业B.造纸业C.制瓷业D.冶铁业
27.
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恐将来为中国患”。他支持的经济政策是
A.农战结合
B.对外开放
C.重商
D.海禁
28.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组织
29.
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工业革命
D. 光荣革命
30.
“在八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四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这里却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31.
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3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33.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34.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3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
A.人民公社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私有制
36.
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7.
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38.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
A.汽车时代B.网络时代
C.电气时代D.蒸汽时代
39.
针对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美国提出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成立欧共体

2.选择题(共5题)

40.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面各题。
41.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面各题。
42.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
43.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
44.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

3.多选题(共5题)

45.
列宁曾在《真理报》上说:“四万万落后的亚洲人得到自由了,对于政治生活已经有觉悟了。此事对于文明的欧洲是不发生关系的,甚至法国至今还未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欧洲这种冷淡的态度,用甚么可以去解释呢!原来在西方各处都受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之统治,这资产阶级四分之三已经腐朽。”据此可知,列宁
A.肯定了辛亥革命
B.批判了帝国主义
C.宣扬了俄国二月革命
D.赞颂了法国大革命
46.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
A.新中国的成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一大片”的方针
D.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7.
1970——1972年,中国出现了同世界各国建交的热潮,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三年内翻了一番。导致这股建交热潮出现的原因有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 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
C. 中美关系解冻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8.
下列概念中,可以概括秦朝至清朝2000多年历史特征的有
A. 理性时代
B. 专制社会
C. 农耕时代
D. 科举社会
49.
1898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
A.提倡发展工商业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主张重农抑商
D.否定洋务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9道)

    选择题:(5道)

    多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