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31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折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逐步解决经济困难,百姓的生活日趋稳定。但是,到了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国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商业和私营商业并存于我国商业中的批发和零售领域,而私营商业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粮食销售市场基本是自由市场,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样,在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之际,国营商业企业无力调控市场,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从而影响整个物价稳定。粮价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威胁着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同年12月初,除西藏以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来,又实行了对食用植物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用合同定购政策代替统购政策。在30多年间,以粮食为主的统购统销政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MBA智库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赞霭翠为妻。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动,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文化兴衰是各国历史变迁的重要表现。(二)科学发展与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推动世界走向文化“一国化”的重要因素。(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

——陈衡哲《西洋史》

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单选题(共7题)

6.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7.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定主旨是
A.肯定国家原有经济发展模式
B.提高农民在实践创新中的积极性
C.决定推行农业的生产责任制
D.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8.
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农业经济趋衰退
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9.
1866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在议会提出7英镑选举权的标准,结果在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改革后的总选民人数是130万,只占当时所有成年男子的1/4。由此可知英国
A.议会改革由工人阶级推动完成
B.议会一直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利中心
C.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议会改革后资本家丧失议会主导权
10.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11.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12.
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