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10周晚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296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

1.单选题(共19题)

1.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外部竞争
C.管理僵化
D.利益内耗
3.
马克思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A.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荷兰的财富来源的不正当的
C.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
4.
《宋会要辑稿·食货·营田杂录》载:“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朱熹说:“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这两段材料说明宋代
A.社会混乱,争讼不断
B.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流转频繁
C.法律意识浓厚,以法维权
D.宋代贫富分化严重
5.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 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技术
C. 土地私有制度 D. 农业管理方式
6.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明朝王世贞记载:“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
A.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C.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加强
D.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
8.
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9.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10.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 “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 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 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11.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C.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12.
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C.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13.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14.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的手段。”这反映出15世纪的欧洲
A.东西方贸易开通
B.商品经济发展
C.宗教改革开始
D.出现了商业革命
15.
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
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A. 交通设施 B. 水利设施
C. 教育制度 D. 议会制度
16.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这种主张
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7.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8.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D.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19.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