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扶植小农经济的原因。材料三: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材料四:宋代的“市”:“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3)根据材料四,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五:明中后期国内市场略图:

(4)结合上图(明中后期国内市场略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借助充沛的能源——煤炭,英国新兴的大机器工业在英格兰西北部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有活力的新工业城市,在该地区纷纷涌现,如雨后春笋……其中曼彻斯特是当时的棉编织业中心,这里数百家工厂都有六七层高的厂房,硕大无比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世界通史》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概括英国西北部“新工业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来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的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来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副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的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上述材料,以英格兰为例,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①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②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③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3)我们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往往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视角一: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材料二观点中属于此视角的是 (只填写序号)
视角二: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纵向看是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观点中属于此视角的是 (只填写序号)
视角三:新航路开辟开始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血腥暴力与殖民争夺。
请你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此视角。(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50题)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 |
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
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
D.资本主义萌芽出视 |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
①在居住区开了一家绸缎店
②带着飞钱经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地方特产到长安
③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④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反映了宋代纺织业的更大犮展 |
B.使麻布成为当吋民众的主要衣料 |
C.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D.推动当时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
A.江南经济的繁荣 |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 |
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
B.“胡风”、“胡俗”在城市流行 |
C.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 |
D.政府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市场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农耕文化的发达
C. 旅游业的发展
D. 战略位置的重要
①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 |
A.为了击垮其他商帮,使自己获利 | B.为了凝聚内部的团结,获取更多利益 |
C.为了摆脱官府的限制,发展海外贸易 | D.希望保佑他们全家健康幸福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
C.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
D.荷兰的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
A.雇佣劳动关系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 |
B.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劳动的工场 |
C.蒸汽机的使用促成了动力和能源的巨人革命 |
D.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生产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
A.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
B.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
C.商业的繁荣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
D.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
A.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
B.城市日益喧嚣拥挤 |
C.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
D.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
A.圈地运动的推行 |
B.蒸汽机的发明 |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C.垄断资产阶级干预国家政权 |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
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全面肯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A.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 西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C. 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D. 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①蒸汽机车
②内燃机
③发电机
④珍妮纺纱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 |
B.黑奴贸易 |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D.麦哲伦环球航行 |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
A.城市化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 B.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C.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时代到来 |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
3.选择题- (共8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歌谣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汉书》
材料二:见图2
材料三:谨案,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钦定章程及大臣奏议均已分载各门。谨遵照原案,纂成条例,汇为一门,以便检查。
──镇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
──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番兵,所用乌拉人夫,俱自行给与价值,不得扰乱番民,以示体恤。
──引自《卫藏通志》卷12《条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歌谣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汉书》
材料二:见图2
材料三:谨案,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钦定章程及大臣奏议均已分载各门。谨遵照原案,纂成条例,汇为一门,以便检查。
──镇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
──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番兵,所用乌拉人夫,俱自行给与价值,不得扰乱番民,以示体恤。
──引自《卫藏通志》卷12《条例》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16